千年古镇永春岵山荔枝林里的传统村

传统是有时间跨度的,更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积累。优秀的传统是耐人寻味的,也许只是一个并不惊艳的故事,但有着穿越历史的力量。对她的认可,是有着许多让人不离不弃的理由。

在永春,有一座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岵山,原名小姑。用山清水秀、乡风淳朴、物产丰富、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荔枝闻名遐迩来描述,通俗而又贴切。早在周显德三年(公元年)就有陈氏族人在此拓荒,繁衍生息。全镇总面积54.3平方公里,辖11个村,人口2.5万人,出外华侨是现有人口5倍。拥有从明代至近代百年闽南传统古民居多座,保存完好的80多座,如此大规模的保存量在整个闽南地区绝无仅有。这里还有以古荔枝树为代表的百年古树近株,及成陇成片的原生态稻田,古寨、古厝、古树、古街、古炮楼、古民俗汇聚这里。其中,茂霞、铺上、铺下、塘溪四个村都已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而入选年中国最美休闲村的茂霞村尤其引人注目。

茂霞村位于岵山镇东南部。这座村域面积只有3.73平方公里,总人口人的乡村,就拥有百年以上具有闽南风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70多座,距今多年历史的明朝石砌古寨,成片的荔枝林,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闽南骑楼式古街和异彩纷呈的古民俗。古厝、古树、古街、古民俗汇聚其中,是岵山镇具有代表意义的村落。年,茂霞村正式入选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评选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永春县第一个国家级的古村落。每天都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专家和学者。这些游客并不算多,他们不喜欢成群结队,更多的是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或几口之家,无需向导无需带队,只图休闲,因为他们明白,拼搏固然精彩,停下来小栖同样重要。他们热爱传统的农耕文化,欣赏着田园的自然风光,沿着哗哗的金溪水流,追寻着古老的历史,对古民居群叹为观止。那深入人心的生态美,让人流连忘返,小客栈就成了他们逗留的家。家里有自产的果蔬,有妈妈味的美食,有粮食味的美酒,慢慢咀嚼,慢慢消化,可以对一个地方的迷恋渗入骨髓。

爱上她,只需一见钟情。说不清是从一棵荔枝树开始的,还是从金溪水开始的。

临近目的地,一座古朴宁馨的木质牌坊“中国传统村落——茂霞村”映入眼帘,一如敞开的大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走进村庄,尘世仿佛被一步一步走远,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在田园和农家延伸起伏,穿过田野,美丽的村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自然,干净、典雅、古香古色而又充满现代气息。庭院前停留的小轿车诠释农家富足的生活。村庄草木青葱、鸟语花香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片一片的荔枝树,掩映着古厝和农舍。数量之多,树木之悠久,让人惊叹!由于气候温润,它们的枝干上长满青苔和一簇簇鲜绿的寄生草,自成一景,清幽的感觉,在肌肤上行走。更重要的是,初秋一招手,它们就挂满了一树红红火火的诺言,回馈勤劳的植树人。可以想象丰收季节诱人的情景。这里有鸡有鸭有狗有猫,让我想起曾经的故园鸡飞狗跳的生活乐趣。当然这些鸡鸭大多圈养在自家僻静的荔枝树下,数只而已,以便自用。肥料自然可以为荔枝树养生。因为这些年走南闯北外出采风,走过不少地方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有的乡村一片寂静,仿佛不接地气,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茂霞村的远山、近景、独特的建筑、田园风光以及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极接地气,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

村路蜿蜒而上,我们在岵山镇陈副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福茂寨。不规则石头砌成的厚厚山门上爬满了绿色藤蔓,山门上一座瞭望亭,上面挂着“福茂寨”三个鎏金大字。此寨始建于明朝,是茂霞村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更是闽南聚落的宝寨,温润清幽的寨子有年的历史。

房前屋后生长着许多百年荔枝树,树衣上长满苔藓和寄居草,枝桠曲折有致,迂回跌宕,天然而成。微风吹过,润彻肌肤。全寨占地面积20亩,寨墙高2-3丈,环寨一周,方圆4里有余,巍峨雄伟。站立在寨墙上,放眼四顾,岵山美景尽收眼底。整个寨墙目前保存较好,村民中有着一个传说:福茂寨原来是个小山头,树林茂密,嘉靖年间(公元年),建寨始祖陈员渠,时任泉州户粮司,娶了个岵山姑娘,当时岳父家就在山脚下。有一次陈员渠来岳父家做客,看中这个小山头,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陈员渠三番五次提出要在小山头上建个寨子,可是岳父不答应,他要把地留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岳父的脚被毒蛇咬伤,若不马上送医,会有生命危险。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要把老人家从山里抬出来绝非易事,陈员渠的儿子放弃救治,老人家伤透了心。陈员渠却想尽办法将岳父送医救治,挽回了一条性命。老岳父被感动了,准许他建寨。寨子建好后,陈员渠在此繁衍生息,至今传出去的后人有多个。如今寨里仍有多人居住,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并没有远离时代,过着无污染原生态的清静美满的日子,令人羡煞。而此刻我们只能趁机多呼吸几口充满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也是极好的。

在茂霞五峰岩上还有一个寨叫石城寨,寨内有庙祠,亭台,还有十八罗汉雕像等,寨边荔枝古树林立,环境幽美,是个观景休闲的好去处。

沿着水泥铺就的村路,我们来到了敦福堂,这座古民居修建于民国时期,为当地华侨陈敦下菲律宾谋生发达后寄外汇所建,已有百年历史,占地3亩,共有大小房72间,闽南红砖灰瓦,西式古典柱护栏,可谓中西合璧,也是永春第一座使用钢筋水泥建筑。这是一座未完成的大厝,一楼是砖砌墙,二楼是土墙,衔接的部分还有钢筋水泥漏在外面。一位86岁常住老人说,年左右国内战争,海外建造款项中断,原本两侧空着的水泥是为了搭建与前面一样的长廊,二楼也同样要贴上红砖的。遗憾的是未能所愿,却留下了一段烽火历史和一段镇宅话题。大堂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幅建造者夫人像,村民赞许她持家有方,是居马来西亚经常回来谒祖的陈常珍的奶奶。陈常珍曾出演过香港电视剧,后弃艺从商。古厝里的故事在72间房屋里演绎和温馨着,让你如临其境。敦福堂现今后裔很多,大部分在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等地,在敦福堂里设华侨历史博物馆有其独特的意义,馆内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岵山镇一代华侨异国他乡辛劳创业的奋斗史和公益事迹。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他们不忘祖训,门联上刻印下他们经商立命的根本:“风俗而正人心当先立德,福乡闾以兴家道惟在为仁”。良好的乡风民俗养育了淳朴而又智慧的茂霞人。

在敦福堂门前有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这片田园公园,占地面积近亩,隶属岵山镇祥业农业生态示范园。田园里古荔枝树遍布,竹柳近百亩,水稻田、农家菜园、古厝琳琅满目,当地人称之为“荔枝宅”,四周被白云缥缈的青山环绕,犹如锦绣图画。这里曾是一庄姓大户的庄园,茂霞村人喜欢红色,因红色象征吉祥,所以村里的建筑多由红砖、赤瓦、白石基、燕尾脊建造而成,老屋有些沧桑,但风韵犹存,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易逝、历史斑驳,不灭的只能是一个古村落的建筑文化、民风民俗和崇尚的人文精神。而在茂霞村,荔枝树几乎遍布房前屋后,其中百年以上的荔枝树有多株。当地人说,因为荔枝树长相好、长寿,果实好吃又可以卖,是再好不过的“风水树”。传说,当年陈氏一族还未来此定居前,这一代住着庄、汪两大异性家族,此田园就是庄户人家的庄园,建有好几座造型精美的豪宅,亭台楼榭、花园锦簇,一个又一个的水塘轻舟泛波。庭院中,荔枝树开枝散叶高过屋檐,伸出外墙,宅院掩映在荔枝树下,如诗如画,人们便称之为“荔枝宅”。后因家道没落,远走他乡。当人已散尽,戏已演完,一个家族就这样烟飞烟灭。而古厝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成“四旧”被拆毁。现在这片田地下,只要往下挖1-2米,就能呈现当时造宅子的红砖,红砖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传奇,令人嗟叹。是的,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永恒和不朽,除了脚下这深厚的无言的土地和辽阔默默的苍穹。当我们注目田园里保留下来的十几棵荔枝树,其中有8棵聚集在一起的“八仙过海”,和两棵直径约2.5米的年树龄的“永春荔枝王”,还有许多赋予美丽传说的百年荔枝树------这些已足以让我敬畏,它们用自己的香甜,从容地翻阅世事沧桑,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无私、永恒和强大。而伟大而又脆弱的人,吃着古老的荔枝,当肉身轻易地化作尘土,只有一种精神和美德,也许能像荔枝树王一样永恒!

树丛边,河水奔流,仿佛与岁月奔跑。而原乡人种下的美丽乡愁,却如古老的荔枝树,扎根在这片让你梦魂牵绕的土地里。

茂霞村有一处下灶古民居群,这里汇集了10多座古厝。如建于年的祥奏小宗、建于的敦庸堂、建于年的聚美堂、建于年的唯德堂,还有同在年建的的福春堂、赤路厝、贻福堂、美池堂、井居厝、贻华堂等。是全镇面积最大的古民居群,为明朝正德年间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来。建造者惊蛰公为南陈一脉第20世,进士出身,知文通理,建下灶大厝时特意凿金河百丈流通,每隔几步建一个墩,整条河沟共设7墩,河水蜿蜒环绕大厝,状如田螺,寓意田螺吐珠福泽后代人丁兴旺。现在的下灶古民居群,为惊蛰公后代于上世纪30年代兴建,共7座。有金角堂、金国堂、联兴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布局典雅。其梁、柱、窗上的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形成的各种图案,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刀功细腻,工艺精湛,被我国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

这些古厝的后代子孙已有7代,传说是因了“田螺吐珠”的好风水。后代子孙多出外经商或为官,事业有成。这些古厝依然保存完好,河道顺着田边流过,房前稻田广袤,屋旁荔枝繁茂,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是一片自然与人文交汇的极具特色特色的闽南古民居群,也是清新与古朴相融的最佳诠释。整片古厝群代表了岵山华侨归乡修祖屋的历史,也代表了闽南传统建筑背山临田、环水植树的建筑格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明德堂,经修缮布置,打造成岵山农耕文化展示馆。大门边两只忠厚的看家狗不声不响地趴着,很是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慢生活,用一双洞察世相的眼睛打量着我们,似乎已对来来往往的外来客习以为常。放眼田园,岵山人是真正的以农耕为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他们耕读风气兴盛,进士、举人层出不穷。如宋朝理学陈知柔、广东安抚使陈朴、国子司业陈晋接、明代学者陈嘉谋等还有武举人、武进士,有“七世蝉联”、“一门八俊”、“两世四名贤”等美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岵山盆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润,极利于作物、荔枝树木生长,荔枝为茂霞人带来福祉,他们爱荔枝、种荔枝,一代一代从未间断。笔者得知村边有一条河流,因沿溪两边生长着古荔枝树,被称之为“荔枝河岸”,河岸位于茂霞村下灶古民居左侧,这一段是岵山镇的水脉金溪流经茂霞村的主要河段,每当荔枝成熟季节,碧波粼粼的水面映着红绿相交的荔枝树,微风中弥漫着荔枝的清香,让人沉醉在诗经里一般。河水哗啦啦地流淌,岸边“蒹葭采采”灵动着大自然生动的气韵。为“在水一方”的茂霞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茂霞村,荔枝可是镇村之宝。他们种荔枝,吃荔枝,并将它分享给更多的人。历代不乏爱荔枝者,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赞美荔枝“亮如红绢,膜如紫绡,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宋代政治家、书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时,深叹“树美、味甘、核小”,曾把岵山荔枝列为名种,载入其专著《荔枝谱》。明代礼部尚书曹学全在福建任职时也对岵山荔枝推崇备至,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终第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常食荔枝,能补脑健身,治疗瘴疠疔肿,开胃益脾,干制品能补充元气,为产妇及老弱人士的补品”,而荔枝的果壳、果核可入药治鼻衄、疗疝气等用途。难怪茂霞村有着长寿村之誉。

  岵山荔枝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爽滑可口,色、香、味皆美。早在年,岵山镇境内的棵百年以上荔枝树全部被卫星定位,纳入数据库予以保护,可见岵山人的用心良苦。

岵山镇现种植荔枝树约5万棵,百年以上的就有近棵,年产量可达吨。而“永春荔枝王”连续多年年产优质荔枝约斤。前不久,“岵山晚荔”还成为泉州市首个通过省级认定的荔枝新品种。年以来,每年7月小暑过后,岵山人就会举办“岵山荔枝节”,游客们可亲自到荔枝公园参观游览,并享采摘之乐。顺道品尝岵山的美酒、老醋和风味小吃,朝圣清水祖师,欣赏掌中木偶,聆听南音曲......

茂霞村是岵山镇的骄傲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是温婉清美的,别具情味的。而她的基色底蕴深厚,气象万千。茂霞人保持一颗荔枝一样鲜活热烈的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梦想的生活描绘得格外缤纷和饱满,他们热爱自己的乡村,就像热爱自己的家园和丰衣足食的日子。

而我的热爱,只能是告诉亲朋好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

潇琴,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理事,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长篇小说及文集十余部。获省市文学奖、全国征文奖数十次。作品译为世界语、英文等。作品收入《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卷)等60多种选本。曾获《诗刊》散文诗征文金奖,中外散文诗征文一等奖。

年4月8日被CCTV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走遍中国”采访、播放。创作历程被拍摄电视纪录片《执着的追求》在省、市电视台公开播放。

-----------------------------------------------------------------

兰薰轩主要介绍与文学有关的相关资讯,文坛动态、作家言论、美文佳作等,与您一起共度充满文学气息的美好生活!欢迎







































白癜风治疗标准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ngdangyu.net/zxdbxynx/3404.html